2025年4月16日,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法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25年春季法学类专场招聘会暨大学生实训实践洽谈会在思源湖校区尚法楼前如火如荼地进行。广西沵达律师事务所作为广西民族大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长期合作伙伴应邀参会,诚聘五大岗位,与广大学子面对面交流,为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深化了校企合作。
智联东盟·法育未来
开幕式上,中国—东盟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星致欢迎词,来自武鸣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南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律师三个不同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代表,就校企协同育人这一主题分享了宝贵经验。沵达创始合伙人张培博士作为律师代表受邀上台进行分享,汇报了校企联合培养成效,分享作为新时代律师的感悟,并感谢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法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对沵达提供了强大的学术和人才支持。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法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还向沵达所等参会单位颁发了感谢状,充分肯定沵达所等单位对其法学教育及学生培养的长期支持。
智链东盟·法启新程
在2025年专场招聘会现场,沵达所展位前人头攒动,吸引了大量法学学子驻足咨询。合伙人张培律师携民商部邓玉婷(实习)律师、刑辩部龙天心(实习)律师组成专业团队,围绕新媒体法律运营、跨境刑辩实务、东盟民商争议解决等五大特色岗位需求,与学生们展开深度交流。
本次招聘岗位更加注重挖掘新时代“斜杠”青年的发展潜力。张培律师结合广西地处东盟核心位置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外事岗位"越南语+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前景,既展示了法律的思辨魅力,又引导现场学子针对"东盟国家法律差异应对"等前沿问题深度思考。
在热烈的互动氛围中,沵达收到了六十余份现场投递的简历。多名精通东南亚语言、拥有新媒体运营经历的学子展示了作品集,展现了民大学子与沵达所关注的"法律+科技+东盟"三维人才的契合度。
借用中国—东盟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星的话,“这次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招聘会,更是一堂鲜活的法律职业教育”。此次活动展现了“教学-实践-就业”闭环,也是新时代法学教育改革的鲜活样本。沵达所希望通过此次招聘,吸引更多这些兼具法律功底与跨界技能的优秀民大人才加入沵达,不仅在沵达的舞台上,也能在广阔的东盟土地上,续写中国—东盟法律共同体的新篇章。同时希望,民大与沵达继续携手,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课题研究、招聘优秀毕业生等方式,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东盟法律发展的未来。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法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肇始于1960年政治系法学教研室,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形成了以民族法、东盟法、知识产权(网络数据法)为特色的高水平法学教育体系。学院扎根相思湖畔,传承谢觉哉同志(新中国法学界先驱、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法治精神,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辐射东盟,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 学院构建了广西唯一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法学全链条培养体系,下设法学与知识产权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拥有民族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及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建设成果显著,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广西一流学科,设立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11个省级平台,聚焦民族地区法治、东盟经贸规则、数据知识产权等前沿领域。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0人,高级职称占比75%,博士占比75%,15人担任博导。汇聚齐爱民(中国网络数据法开创者、广西“八桂学者”)、廖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领军学者,形成多个自治区级高水平创新团队。
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在校本科生1552人、硕博生606人,注重实践与国际化。本科生参与基层法治服务、完成专利版权登记1500余件;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近五年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多人赴国内外名校深造。与东盟国家深度联动,举办中国—东盟三大法学高端论坛,与越南、泰国等顶尖高校共建合作网络,累计培养东盟法律人才5000余人。
学院以服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推动中国—东盟法治协同发展为核心使命,未来将持续深化区域特色研究,打造面向东盟的法学教育与智库高地,为“一带一路”法治合作注入新动能。